
加入我们
2024.07.16
5219
随着建筑行业对高效、精准的建造需求日益增长,BIM作为数字建造的核心技术,经过国内二十余年的发展,技术应用和发展潜力正在逐步显现。
01 BIM技术应用已广泛展开
《对话》:BIM在中国发展二十余年,您认为现在处于怎样的阶段?
在应用层面上,住建部于2011年发布了第一份有关BIM的技术政策。经过十多年的示范、试点、探索、摸索和应用,培养了人才,积累了经验,同时也吸取了一些教训。目前,BIM普及应用的条件已经具备。
02 在「困境」中探索出路
《对话》:国内在推广和应用BIM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?
李云贵:无论是将其视为难题,还是制约BIM应用的障碍,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:
首先是法律因素。
由于目前BIM在法律上尚无明确地位,尽管在模型创建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,建立了完整的模型,但实际工作中,仍需绘制施工图,模型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,这就是设计人员经常说的“有投入,没产出”。
我们期望BIM能够实现建筑全过程的应用,尤其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,实现BIM模型共享。然而,由于法律上未能提供保障,BIM模型缺乏法律地位,这导致了两方面问题:
一方面,设计院为何要将模型提供给施工单位?因为BIM模型并非必需,施工图才是必须的。
另一方面,从施工单位角度来看,拿到设计院的模型后,他们是否敢于使用?如果出现问题,责任由谁承担?
这些问题在法律层面尚未得到解决,而技术往往先于法律。因此,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探索,待到一定成熟程度后,才可能引发法律的变革。第二个问题是技术发展的问题。
03 聚焦BIM应用价值
《对话》:在技术应用层面,企业面临“投入产出比”等现实问题。您认为BIM技术应用的发力点应放在哪些关键环节?
李云贵:BIM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应用,总是需要投入的,包括购买软件、更新设备和培训人才等,这些投入的目的是获得相应的产出。
然而,目前在BIM应用过程中,普遍存在一个现象,即BIM团队在应用BIM时,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团队仍然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施工和管理,两者之间没有很好地结合,导致花费了金钱、人力和时间,却没有为项目建设创造价值。
04 BIM+AI是必然趋势
《对话》:BIM的本质是使建筑过程数字化。作为行业数字化的基础,BIM与AI的融合应用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李云贵:目前,BIM技术的应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价值,然而其潜力尚未完全发挥。例如,BIM与其他信息技术的结合,尤其是随着近期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迅速发展,以及大模型技术的出现,AI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。BIM与AI的融合预计将产生超出普遍预期的价值。
AI技术的应用依赖于三个关键要素:算力、算法和算据。这意味着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,以及神经网络、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的支持。更为重要的是,它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。而BIM正是一个项目数据的集合体。
05 中建BIM技术经验分享
《对话》:中建在BIM应用方面,始终是走在行业前列,有哪些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呢?
李云贵:首先,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,我们进行了顶层设计。
三是制定BIM应用路线图。将BIM应用分为三个阶段:引导性应用、规范性应用和提高应用。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应用,就像学习游泳一样,第一阶段引导性应用不追求应用效果和水平,只要使用就好;第二阶段规范化应用相当于学习标准化的游泳动作,避免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;第三阶段提高应用阶段,开始考核应用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关于这一点,我们制定了一个“BIM软件集成策略”:凡是能买到的软件都采用购买方式;买不到或不适合中建应用的,采取自己开发的方式。这样解决了软件问题。同时,我们编制了一本介绍BIM软件及其在应用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的小册子,避免了盲目经费支出。
第一版标准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大家应用,第二版标准主要目标是指导如何提高应用,更好地发挥BIM价值、产生效果。
经过这三阶段的培训,基本上可以把一个从零起步的青年人培养成掌握BIM技能的人才。
第五项工作是总结经验,充分共享。
我们组织了一个包括中建内部专家、行业专家和国际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,对示范试点项目给予全力支持,形成样板。